项目位于广东佛山市乐从镇旧城区中心,业主购置了一栋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旧宅,由于原有住宅在空间、功能以及审美上均不满足需求,所以决定将整个住宅进行重新规划设计。原有住宅可分为两个部分,四层的主体建筑以及由单片围墙围合而成的首层花园。在重新规划之前,我们与业主达成共识,希望先将建筑归零,即只保留原主体建筑的框架结构体系,拆除所有原围合用墙体,从而在有限程度上节省土建部分的开支。
居住在这里的有业主夫妇及其父母,另外还有他们的5个孩子,共9人。在新的设计中,1-2层用于一家人平时的起居生活,3-4层则主要是休息区域。住宅位于群组式街区的边缘位置,两条街道的一个三角交叉点,建筑体量保留了从西到东,从高到低,从主到附的体量变化,由于花园部分的高度较矮,无论从街道方向看建筑或者从建筑内向外看,都保有一个”可呼吸”的空白区域。因为建筑从纵向立面和原建筑平面来看都呈现L型,所以称L宅。
“立体庭院”的理念来源于岭南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。在岭南,传统的一进或二进式民居形制中,通常有关于前院与中庭的设置,这些院子主要用于遮阳和通风,都具有内向性,同时,它们与“水”的喻意有所关联。L宅的实践中,我们尝试把这种理念运用到设计当中,重新思考院落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。首层的下沉式庭院,二层的开阔大露台,三、四层的空中平台与连廊,屋顶的阳光浴室。这些层层垂直上升、延伸的“院落”充满了房子各处。
主体结构由虚与实的两部分组成,在原有结构体的基础上,利用新加的框架结构墙体围合出了一个与此相对的“空白”。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,连结起多个空中平台,这些平台的存在,为家人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,同时也调节了使用者与环境的关系。由于起居室设置在二层,为免于日常起居生活与花园之间的高差而产生隔阂,在拆除原有的花园围墙后,我们嵌入了一个两层的混凝土墙箱型结构体用作替代,从而将一层的花园抬升至二层高,消除两者的层级。
混凝土箱体的首层通过墙体的穿插,将玄关,多功能区,车库的动线串联起来,在多功能区置入的庭院,在满足首层采光的同时也在垂直方向上与露台连接。车库使用玻璃间隔,解决了大进深的采光问题。除了原有的楼梯,我们也在玄关处新加了梯子直达二楼起居室。
就整体而言,针对不同的朝向,而选择了不同的立面形式。在西北面向,保留的原有楼梯间既作为交通使用,也是通风的“气道”,同时我们希望它变作一条升腾的“光之梯”,最终窗洞(光口)的无规则性也反映在西北立面上。这两个立面的窗户被设计成跟墙体齐平,这种构造形式的意象也来源于传统岭南民宅,现存的古老民宅由于建造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动荡,住宅开窗面积极小,墙体和街道的关系是隔绝性的,体现出这种室内面积最大化的倾向,跟欧洲中世纪城市街道的底图关系有相似之处,表现出内向的和防御的特性,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延续到现在。
南面的格栅墙既保证了私密性(与邻街相距只有4米)同时起到透气的功用。建筑选用了白色与混凝土的灰色,这种没有色相的颜色,来源于岭南青砖屋内敛的青灰淬火砖使用传统。出于对周边环境的考虑,并没有把整个建筑体量统一成白色,而保留了混凝土箱体的原有质感,从视觉上打散了巨大的体量。